在昆仑站与中山站之间,有一个值得开展科学考察的区域——伊丽莎白公主地。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冰层,附近的格罗夫山是极少数没有被冰盖覆盖的峰峦凸露的山峰之一。格罗夫山地区最高峰是高程2300多米的梅森峰,天气晴好时,峰顶常常层云缭绕,宛若仙境。
自1996年底,我国开展内陆考察以来,多次到伊丽莎白公主地及附近区域开展冰盖演化、地质调查、陨石采集、测绘、生态环境等科学考察,为进一步探索极地、认识极地,做出了积极贡献。
伊丽莎白地是从中山站前往昆仑站约520公里的途经区域。2009年1月27日,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在一代代极地工作者艰辛付出中拔地而成,内陆科学考察有了依托。然而,从中山站去往昆仑站1200公里的路途中,存在冰裂隙、软雪带、地吹雪等多个“拦路虎”,漫漫征程,行路艰难。为给内陆科学考察开展长期持续的研究提供良好条件,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拟在伊丽莎白地建设一个新的考察站——泰山站。
建设泰山站最大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伊丽莎白地区域开展冰川、地质、陨石采集等考察,提供站点支撑;二是提升内陆科学考察效率,扩大内陆考察范围,提供中继功能。
极地考察,物资卸运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对一支极地建站队伍来说,更是最重要的“战役”。
2013年12月4日,第30次南极考察队开始向位于中山站附近的内陆出发基地集结物资。
最快的运输方式是利用直升机吊运。“雪龙”号通过连续破冰,停泊在中山站附近。船上的直升机像“老鹰抓小鸡”似的吊起巨大的装有物资的“网兜”,迅速飞向内陆出发基地。卸载完成后,立即返程接着来进行运输。
考察队员分两拨配合直升机卸货。一拨在船上负责选择货物、打包、绑扎、挂钩等;另一拨在内陆出发基地,负责卸货摘钩、打包、绑扎、归置物资到雪地车或者雪橇上。
时间是最大的“敌人”,这里节约一分钟,建站就会增加一分钟。面对各种各样的物资,拆装、分拣、归类、打包等等,每一项都是消耗时间的繁琐工作,且在过程中不能有丝毫马虎,必须确保安全顺利、万无一失。
每当直升机飞临内陆出发基地卸货时,在飞机下方等待的考察队员似乎置身于大风之中,雪粒打在脸上酸痛无比,只能弓着身子闭着眼,匍匐着进入作业点。他们一忙碌就是一整天,有时轮换着吃饭,赶不上饭点;有时午饭只能在出发基地通过携带的“干粮”临时解决。
2013年12月18日,28名内陆队员喝罢壮行酒,驾驶9辆雪地车,坎坷前行,赶向南极内陆泰山站选址位置。
泰山站选址于东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地区域,海拔约2600米,年平均温度为零下36.6℃,距离南极中山站520公里,距离昆仑站约600公里。
南极内陆的冬季不宜开展野外工作,而夏季有效上班时间十分短暂,只有3个月左右。建站物资260吨、后勤保障物资370吨,总重630吨的货物对于9辆雪地车来说,可以用“小马拉大车”来形容。即使这样,也无法把所有物资全部一次性运送到目的地。
建站物资运输是否安全快速运抵目的地,关系着建站时间的长短。建站队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快速完成目标,他们采用每天倒橇往返运输的形式,将首批建站物资一次性运送到建站地点,同时确保第二批运输物资总量在车辆的运力范围内。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第一次运输时,一辆卡特雪地车出现故障;第二次运输时,又有一辆雪地车出现故障,4个建材包装箱破裂。
队员们在瑟瑟寒风中维修,拆箱重新打包。冷了,躲进雪地车里待上一小会;饿了,随便对付一下,甚至顾不上吃饭。在全体队员艰辛努力下,内陆队共用7天时间,将第一批建站物资平安运达泰山站建设地点,比预定计划提前了两天,保证了泰山站前期建设的顺利展开。
零下30℃~40℃的极寒温度,风速每秒10米~15米的地吹雪,每次暴风雪过后,营地都会积起1米多厚的雪……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户外高空作业,其困难可想而知。
在泰山站建站现场总指挥魏福海的带领下,考察队员每天早晨8点半开工,计划休工时间是晚上9点半,而实际上许多队员躺到床上就是零点以后了。工作期间,气温低、风雪大,很容易劳累疲惫,队员们在保证“人歇工不停”的前提下,轮流稍微休息片刻,缓解疲劳、补充能量后,继续劳作不停。
除了恶劣的环境,装备的局限性也给队员们带来了很大困难。泰山站钢结构基础、主框架柱、顶梁的吊装,都达到了现场吊装设备的极限吊装能力。
虽然主要建设队员在国内开展了泰山站试安装,但南极内陆现场存在很多新变化。参与建站的叶超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是,泰山站木檩条的安装工作在国内尝试时能顺利完成,构件编号一一对应,但在内陆现场安装时却无法准确到位。这是因为国内与南极温差将近50℃,湿度差距也很大,木檩条变形导致。同样,钢结构也发生热胀冷缩,整个建筑体缩小了一公分左右。
队员们重新调节木檩条与钢结构之间的距离,确保了外围护板与钢结构紧密结合,做到了外保温系统天衣无缝。
经过53天的不懈努力,28名建设队员克服时间紧、任务重、高寒地区恶劣天气等困难,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泰山站胜利竣工。
2014年2月8日上午,位于北京的国家海洋局与位于南极的建站队员,以视频连线形式举行中国南极泰山站建成开站仪式,习为中国南极泰山站建成发信祝贺,时任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宣布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习在贺信中指出,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中国南极泰山站的建成,为我国科学家开展长期持续的南极科学考察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有利于拓展我国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拓展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战略空间。中国南极泰山站和已经建成的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中国北极黄河站,既是我国极地工作者开展科学考察的平台,又是我国对外科学交流的重要窗口。
泰山站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410平方米,辅助建筑面积590平方米。主体建筑平面呈正16边形,建筑底部架空,由8根圆柱支撑,形态结合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红灯笼元素,色彩鲜艳,识别度高,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
在泰山站建设及使用的过程中,坚持生态绿色环保理念,选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和风电系统提供能源;采用智能化管理,可自动关闭或立即启动燃机发电,适时调配能源供应;建筑主材料采取使用耐低温绿色环保特种钢,能抵抗强风、暴雪、酷寒、冻融、冻胀、强紫外线照射、盐蚀等坏因的影响。
泰山站的建成,是党的十八大明白准确地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后建设的科考站,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的总实力再上新台阶。昆仑站与泰山站屹立南极内陆,相互呼应,相互补充,使我国在内陆的考察更显自信、更加从容、更有成效。